推進新階段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思考
胡永萬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《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》,對加快培養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、創新創業帶頭人,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提出了明確要求。通過黨史學習教育,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“七一”重要講話,結合全國農廣校農民教育培訓調研情況,就推進新階段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進行思考,我有以下五點感悟。
一、學史明理增信,把握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規律
黨的百年歷史,是一部黨緊緊依靠農民、始終重視農業、不斷發展農村的光榮歷史,也是黨團結帶動農民、教育提高農民、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的生動實踐。學習黨領導三農發展史、農民教育培訓史,我們認識到,要深刻領會三農問題始終是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根本性問題,把握黨在領導三農發展過程中探尋到的歷史規律,系統總結農民教育培訓的發展規律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,為提高農民政治思想覺悟,黨通過組織舉辦農民夜校、農民運動講習所等,實行民主選舉、耕者有其田等,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,為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。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,為提高農民生產技術和文化水平,開展冬學運動、農民業余教育、農村干部教育、“半農半讀”和“社來社去”等,突出掃盲、農業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,有效提高了農民科學文化和生產技術水平,極大激發了農民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和干勁。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,探索推進農業遠程教育,創辦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農民學校,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,實施星火計劃、豐收計劃、燎原計劃、“綠色證書”培訓等,面向廣大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,提高農民科學技術水平;實施“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”、農村實用人才培養“百萬中專生計劃”“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”等,系統培養農民,全面提高綜合素質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,為解決“誰來種地”“誰來養豬”“誰來振興”問題,黨中央連續9年印發一號文件對農民教育培訓作出部署,黨的農村工作條例、鄉村振興促進法等黨和國家法律法規等,強調加快培養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,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、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等專項培訓工程,加快提高農民綜合素質,培養適應農業農村發展各類人才,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。因此,農民教育培訓的內容方式模式,必須隨著三農形勢任務的變化不斷創新發展。
二、提高政治站位,堅持服務三農的正確方向
鄉村振興,人才是關鍵,教育培訓是基本途徑,推進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,必須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正確方向。一要旗幟鮮明講政治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把黨的領導貫穿農民教育培訓各方面和全過程,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感黨恩、聽黨話、跟黨走,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,努力培養鄉村振興建設者和接班人。二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。將農民教育培訓納入三農工作統籌謀劃,按照“保供固安全,振興暢循環”總要求,圍繞農業農村重點任務、重大工程、重點項目積極推進,培養符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民。三要堅持以農民為中心。尊重農民意愿,滿足農民需求,順應農民生產生活規律和學習特點,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民,強化農民職業教育和學歷提升,促進農民全面發展,辦好農民滿意的教育培訓。四要保持公益性基礎地位不動搖。把農民教育培訓擺在優先位置,強化政府主導、綜合協調,推進全社會參與,形成強大合力與良好氛圍。五要堅持質量引領突出實效。摸清鄉村人才現狀,評估供求總量和結構,明確教育培訓對象群體、層次和重點,創新教育培訓模式,不斷增強鄉村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適應性。
三、堅守初心使命,找準發揮職能作用的著力點
農廣校是農民教育培訓的專門機構,肩負著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歷史使命,必須聚焦主責主業履職盡責。一要鞏固提升農民教育培訓主體力量的地位。要堅持辦事辦學兩手抓,辦事就是全力配合做好農民教育培訓支撐服務工作,包括農民教育培訓理論研究、規劃編制、需求調研、過程管理、績效評價、跟蹤服務等;辦學就是積極承擔農民教育培訓任務,包括農民中職教育、農民專項培訓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、線上線下教育培訓融合、農民體育健身等。二要充分發揮三農政策宣傳重要窗口的作用。把政策宣傳與教育培訓、技術推廣緊密結合。繼續辦好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、廣播電視4個欄目的同時,著力提升《鄉村服務社》新媒體直播能力,探索《農廣新天地》公眾號運營推廣,擦亮《云上智農》《農廣在線》APP品牌,加快媒體融合步伐。三要創新拓展服務農村農民的渠道。承辦農民手機應用培訓,舉辦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、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專項大賽、農民體育健身大賽、農民書畫攝影展等,加快智體農體文體融合,有效服務農民群眾。
四、深化體系建設,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
加強農廣校五級辦學體系,有效匯聚社會多元力量,推進農民教育培訓深入開展。一要建立大體系發展觀。發揮農民教育培訓主體力量和專門機構作用,對接一切有利于農民教育培訓的資源,搭建農民交流平臺、師資共享平臺、體系工作平臺,構建開放、合作、共贏的大體系、大格局。二要加強農廣校建設。保持農廣校農業農村部門主管的體制不變、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性質不變、辦學體系格局不變,確保工作職能不丟、體系鏈條不斷、服務農村農民職能加強,在工作體系、制度建設、經費投入等方面提供保障。三要豐富體系建設內涵。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門開展工作,提升農廣校地位。搭建論壇、研究智庫、技能大賽等工作平臺,組織具有農耕農趣農味的體育健身文化賽事活動,展示教育培訓成果。規范農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運行,加強校長隊伍、專職教師隊伍、教學管理人員三支隊伍建設,提升教育培訓能力水平。
五、加強組織領導,推進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
推進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,關鍵要在四個方面持續用力。一要加強組織領導。各地應將農民教育培訓納入鄉村振興整體規劃統籌安排,加大績效考核力度,完善工作機制,明確任務分工。健全完善各級農廣校體系聯合辦學領導體制,形成橫向協作、縱向聯動工作格局。加強與組織、教育、財政、共青團、婦聯、科協等部門溝通協調,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,形成工作合力。爭取把農廣校辦學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,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條件能力建設。二要加強項目實施。加大國家農民教育培訓項目支持和實施力度,示范帶動各地加大投入力度。協同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、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計劃,擴大培訓覆蓋面,提高補助標準。鼓勵涉農高校、農職院校、農業企業以及技術推廣人員等多元力量參與教育培訓。三要加強政策支持。鼓勵農業農村系統科研人員、技術專家,涉農院校教師參與農民教育培訓,在項目申報、職稱評定、人才激勵等方面予以傾斜。建立農民就地就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的免學費和助學政策,鼓勵對農民接受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給予學費補助,構建技術培訓、職業教育相銜接的農民終身學習體系。整合促進農民發展相關政策,建立高素質農民培養、評價、使用、激勵、保障有機銜接長效機制。四要加強宣傳推廣。搭建多元化農民發展平臺,繼續辦好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,定期發布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。支持各地舉辦形式多樣面向農民的技術技能大賽,搭建農民抱團發展平臺。強化農民教育培訓宣傳引導,及時總結挖掘各地好經驗、好模式,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民教育培訓良好氛圍。
(作者系中央農廣校常務副校長、黨委副書記)